知道波羅金諾大概是讀大學時的事了,列夫?托爾斯泰在巨著《戰爭與和平》中寫過,普希金、萊蒙托夫在詩歌中贊過,進了俄語系的人,恐怕想不知道這地方都難。但說來慚愧,在莫斯科住了兩年多,一直到不久前才有緣接觸。被懷古情愫點燃的我沿著《戰爭與和平》的軌跡,拜訪了這片浴血戰場。
波羅金諾平原是名著背景地
向西,再向西,原野如砥,森林如黛。從莫斯科出城走125公里,一片開闊坦蕩的原野豁然出現在我眼前,路旁的暗紅色花崗岩紀念碑提醒我們,腳下就是波羅金諾。
196年前,俄羅斯人在這裏擊敗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拿破崙,正是這場戰役成為這位梟雄的命運轉捩點。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,托爾斯泰的名著《戰爭與和平》就是以這場慘烈戰役為背景創作而成的。當年,無數伏爾加河滋養的俄羅斯青年將鮮血拋灑在這片土地上,其中就包括《戰爭與和平》主人公安德烈?包爾康斯基公爵的原型巴格拉季昂。
巴格拉季昂公爵是波羅金諾戰役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俄羅斯軍人。托爾斯泰在小說裏以憂鬱、儒雅的安德烈代指真實的巴格拉季昂,使之成為19世紀初俄羅斯理想主義英雄人物的象徵。事實上,與小說描寫的一樣,現實中的巴格拉季昂也出身名門,其家族屬於格魯吉亞皇室。當時,從軍是貴族子弟延續家族榮譽的途徑,巴格拉季昂也不例外。1782 年,17歲的他開始了軍旅生涯。由於作戰勇敢、才華出眾,巴格拉季昂獲得俄羅斯著名統帥的讚賞,很快得到晉升。1811年,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出於戒心,宣佈解除與歐洲霸主法國的同盟。第二年,法俄戰爭爆發。當時波羅金諾是通向莫斯科的咽喉,俄羅斯人派重兵在此防禦拿破崙。在戰爭最慘烈的階段,雙方用刺刀甚至雙手進行了廝殺。此時的巴格拉季昂已是總元帥的副帥。然而在法軍第6輪進攻中,一塊彈片擊中他的臀部,17天後他因失血過多在一個小村莊去世,終年47歲。
找到主人公原型的墓地
在波羅金諾原野中央最高大的戰爭紀念碑後面,有一座用黑色的鑄鐵欄杆圍起的墓,鑄鐵的墓碑上巴格拉季昂的名字似乎傾訴著慘烈的往事。在我們仔細辨認碑文的時候,不斷有俄羅斯人加入到追思的行列中,有白髮老人,也有幾歲孩童。他們低聲交談,生怕驚擾了安息的英靈。
據俄羅斯朋友介紹,波羅金諾原野上大概有100多個紀念碑。但最雄偉、最有特色的就是波羅金諾戰爭紀念碑。黑色碑身上銘刻著每支參戰部隊的名稱、統帥姓名、參戰人數等。
碑的背面則刻著戰敗者———拿破崙大軍的資訊:法國、義大利、奧地利、巴伐利亞、西班牙等國盟軍,操20種語言,擁14.5萬之眾,而戰爭結束時據說僅餘4萬餘人。
托爾斯泰曾在此尋找靈感
紀念碑前方的戰爭博物館中,展出了當年參戰將領的半身雕像,其中一座就是清瘦的巴格拉季昂。博物館東面還修建了守護英靈的女子修道院。修道院旁有一座紅房子,大約70平方米,不大也不起眼,卻頗有名堂。這裏是當年修道院接待男性訪客的“招待所”。牆上的鐵牌寫著:“1867年9月26日至27日,列夫?托爾斯泰在此居住。”托爾斯泰的長篇巨著《戰爭與和平》創作於1863至1869年,1867年來此小住的托爾斯泰究竟在小屋中體味到了什麼,書寫下了什麼,恐怕只能從《戰爭與和平》中一窺究竟了。房子的周圍是一圈隆起的土丘,土丘上綠草青青,下麵則是白骨累累。這些遺骨的主人是誰已無從知曉,只是在最前面的土丘旁,立著一塊小石碑,原先的碑文在歲月的磨礪中,已經模糊不清。我彎腰艱難地辨認:“俄羅斯…士兵…1812年…”。
在波羅金諾平原上,除了200年前拿破崙留下的青銅古炮,還零星散佈著60多年前為抵禦德國法西斯建造的混凝土掩體。一輛當年蘇軍的坦克擺放在石砌基座上,坦克上寫著“為了祖國,為了史達林”。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曾在這裏被擊敗,不知是巧合還是宿命。戰爭與和平的故事,不知道有沒有終點…… |